当前位置: 首 页 - 德育基地 - 爱我家乡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河南南阳教学站


张衡墓


张衡铜像


南阳武侯祠


诸葛草庐


武侯祠山门


福胜寺梵塔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毗邻。1994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南阳地区设立地级南阳市后,辖卧龙区、宛城区、邓州市及南召县、方城县、社旗县、唐河县、桐柏县、新野县、镇平县、内乡县、淅川县、西峡县十县,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人口1999年末为1045万,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我市气候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宜于农、林、牧、渔各业发展。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旅游景观。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南阳工业初具规模,并形成了医药、石化、机电、食品、纺织、建材等六大具有优势的产业。我市是全国重点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盛产粮食、棉花、油料、烟叶、小辣椒等农作物和南阳黄牛、生猪等畜产品,素有“中州粮仓”之称,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交通、通信、电力、市政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南阳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南阳是一块潜力巨大有待开发的宝地,南阳是一方充满希望寻求发展的热土。
    南阳市地处中国第二级地貌台阶向第三级地貌台阶过渡的边坡上,东边是桐柏山、北面是伏牛山,西靠秦岭.南边是襄北丘岭地,整个地形成为一个近椭圆的盆地.其地貌,山地、丘岭、平原约各占三分之一,最高的山峰海拔2200多米,最低的平原地海拔不足90米.

张衡墓


  
张衡墓
位于南阳市北二十余公里 的石桥镇,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周围环绕八角形花墙一匝,墓丘八尺有余,墓前有碑刻两通。墓地松柏成荫,小草青青,肃穆静谧。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张衡墓园进行大规模修葺,墓园古朴凝重,围墙和四角的角楼已修葺一新。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曾任尚书和河间相侔等职。他"天资睿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造化,奇技伟艺,磊落焕炳。"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郭沫若先生称他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他创制的浑天仪、地动仪、计里鼓车、指南车等是对世界天文科学的巨大贡献。他撰写的《两京赋》、《南都赋》在汉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评价他为“道德漫流,文章浮云,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辞丽说,奇技伟艺,磊落焕炳、与神合契”。为了纪念他,1970年国际上用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1971年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也用他的名字编了号。

南阳武侯祠 

       
   
武侯祠掩映于万木峥嵘、苍松翠柏中的南阳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当年曾经结庐居住、荷锄躬耕的地方。全国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南阳武侯祠仅次于成都的武侯祠而位居第二,位于南阳市区的卧龙岗上。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时琅琊郡人,幼年丧父,其后随叔父来到豫章,以豫章经荆州定居南阳,晴耕雨读,刻苦学习、研究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各种学派的政治主张,尔后协助刘备火烧博望和赤壁,建立西蜀霸业,又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死后被封为武侯。因诸葛亮曾在南阳结庐躬耕,到了晋代,南阳人就在卧龙岗上建祠修院,进行纪念。以后历经兵火,屡建屡毁,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又按照原貌再次重建。近年来,经过有关部门的积极修葺,南阳武侯祠已焕然一新,成为一处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武侯祠的廊壁间镶嵌的三百余通碑刻,殿堂上数不清的匾额楹联,碑刻刀法细腻,很多在书法上有相当深的造诣。像岳少保书写的诸葛亮《出师表》碑刻、“还我河山”碑刻和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碑刻,笔体苍劲,洒脱俊逸,历来受到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推崇。武侯祠内的匾额很多,或悬于檐下,或挂于屋梁,颇受游客青徕。能工巧匠将名人的书法镌刻在木匾上,凸凹相间,刀笔豪放,入木三分,气势非凡。武侯祠的碑、联、匾集文学、书法、绘画于一体,是一珍贵的艺术宝库,对游客也有较强的吸引力。 
    武侯祠既是南阳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也是三国旅游线上的一处旅游热点。

福胜寺梵塔

        
   
福胜寺梵塔建于北宋时期,初建时为13级,高20余丈,后为兵燹所毁。现存的梵塔共7层,高36。7米,通体呈八棱圆锥状,是一座庄严古朴的楼阁式密檐砖塔。塔檐由青砖砌成,每层都有较高的塔身,由下而上,逐层递减。塔柱、斗拱突出,层次分明。塔内第一、二、三层有梯,可盘旋而上或凭梯斜上,四层以上则无梯可攀。每层塔体都有圆形塔心室,四层至七层,塔室联为一体,形似罐状。南北两面有砖券拱门,可以远眺。塔身周围,每面都有砖浮雕的佛龛群,共有1100多块。这些佛龛上雕着天王、菩萨金刚、罗汉、黄巾力士等神像,形状各异,栩栩如生。佛龛的边缘和拱门的周围,都有浮雕成各种蔓草花纹的优美图案加以装饰,更显得匠心独具。整个塔体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充分显示了我国建筑技术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塔底中间有一井,名为“海眼”。1988年在修复塔座时,发现这是一座地宫,并从中发掘出一批稀世珍宝。银椁为长方形,安放在须弥座椁床上。椁的前方竖立两根檐柱,其上承拖仿木结构的房顶,上有脊兽、瓦垄、瓦当、滴水、封檐板等,雕刻精细。银椁盖为七棱形,其上为线形纹饰,前方透雕双凤戏牡丹。银椁两侧,錾满龙兴寺、开元寺施主姓名和梵语。金棺放在银椁内的前方,长19厘米,宽11厘米,高11厘米,重620克,前档有仿木建筑,其下有护法神2个。金棺左侧为释迦涅盘的故事,右侧为出行图。金棺内,前面放“顶骨”一尊,后边放“佛牙”一枚,玻璃宝瓶放在银椁的后方,米黄色的瓶中盛着米粒大小的佛祖舍利和无色透明液体。“舍利”瓶内,还有镏金双龙银壶一件,彩色玻璃葫芦一件,均为罕见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