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德育基地 - 爱我家乡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西倚太行山,东临滏阳河。距北京440公里, 距省会石家庄175公里。全市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人口800万。
    邯郸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是赵国都城,汉代仍中国五大古都之一。邯郸的古代文明灿烂辉煌,历史和人文景观丰富,拥有名胜古迹千余处,被定为国家级的名胜古迹有七十七处。最具特色的有代表我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磁山文化遗址,国内唯一保存最完好的战国时期的赵王城遗址,可与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媲美,开凿于北齐时期的响堂山石窟,至今仍作为古城邯郸之象征的武灵丛台公园,与悬空寺相类似的娲皇宫,驰名中外的黄梁梦吕仙祠。三国时代曹操为检阅军事训练,娱乐而建的邺城三台遗址,驰名中外的宋代民间磁窑--磁州窑等。

 

   石窟分南北两窟。南响堂在鼓山南麓西纸坊村北,北响堂在鼓山之腰和村东。因石窟幽深在洞内指袖、谈笑即能发出铜锣铿锵之声而得名。南北响堂共有石窟16座,大小造像3400余尊。石洞构思巧妙,窟内石像造型优美,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相传为神工鲁班所开凿。
    北响堂山至今还残存着鲁班之妻为他开凿石窟送饭至山前的脚印。自然,这只是古人利用鲁班宣传响堂山光辉灿烂的石窟罢了。北响堂寺之"大佛洞",宽13.5米,深12.5米,高12米,规模宏大雄伟,雕刻精巧,洞内一尊坐佛高3.5米,大佛端庄浑厚,肌肉丰满,线条柔和,神气秀逸, 衣纹密集而富有装饰性,给人以薄沙透体之感,虽经千年风日侵蚀,现仍圆润光
洁如新。
    南响堂山石窟在鼓山南麓。滏阳河北岸。石窟依山而筑,共7座,分上下两层。上层5座,下层2座。最大的石窟宽、深均6.3米。佛像千姿百态,造型美观。千佛洞洞壁佛像鳞次栉比,颇为壮观,有佛像28尊。窟顶中央作莲花图,四周配以歌舞飞天,精巧典雅,体态轻盈,使人神驰遐想,宛若置身仙境。
    赵王城是战国赵王的宫城所在地,位于市区西南郊, 总面积达505万平方米,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战国古城址,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城址由西城、东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品"字形。西城近方形,边长1420米,四面城墙保存完整,残高3-8米,内有5座大夯土台。位居中部偏南的龙台,是赵王城的重要建筑,台基东西265米,南北285米,高16米, 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王宫基址。它与以北的夯土台,形成南北一条中轴线, 中轴线两侧保存有面积宽大的多处夯土建筑基址。
    东城面积小于西城,南北最长处1442米,东西最宽处926米,四面城墙大部分完整,内有三座夯土台, 以南北两个将台为大,传为赵王阅兵点将之处,其它也是高大建筑基址。北城面积大于东城,东西最宽处1410米,南北最长处1520米,为不规整方形, 地面只保存了部分夯土墙址,地下墙壁址完整。遗址西部的夯土台, 面积仅次于龙台。它与西墙外侧的夯土台东西相对,也是一组高大的建筑群基址。
    位于邯郸市中心,是我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题词和碑文最多的一处全国重点革命纪念建筑,以纪念牺牲在晋冀鲁豫地区的原八路军总部前方司令部、政治部、一二九师和晋冀豫军区的革命烈士。1950年10月21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陵园分南北两院,占地320亩。
    北院:以园为主,民族形式的雄伟建筑群,分布于苍松翠柏之中,大门横额镶嵌着朱德题写"晋冀鲁豫烈士纪念塔,正面刻着毛泽东的题词:"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无上光荣。
    南院:以陵为主,有纪念亭、纪念碑及烈士墓。墓内安葬着团级以上的干部和著名杀敌英雄、战斗英雄约200名。南北两院的主要建筑和墓葬都有镌刻的中央领导题词。
    烈士陵园建筑雄伟,松柏长青,庄严肃穆,典雅壮观,为古城增添了无限光彩。

[ 宝 塔 ]

[ 丛 台 ]

[ 文 物 ]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河北邯郸教学站